Search

分享這個禮拜寫在關鍵評論網的文章:
-----------------------
  • Share this:

分享這個禮拜寫在關鍵評論網的文章:
-----------------------
我自己也沒想過最後會走得這麼遠,我從大學時期開始和外籍學生接觸,單純就是對世界的好奇,想知道不同文化的年輕人跟我們有什麼不同,而且和他們相處我覺得很好玩,也沒想過之後會有機會到他們的國家拜訪他們。後來和其中幾位都變成很好的朋友。也因為接觸了這麼多來台灣的外籍學生,我覺得自己也應該要像他們一樣,離開自己的國家,到不同的地方去看看,因此申請到布拉格當交換學生。

到了布拉格之後,又認識了更多人,又跟著他們回家,由我的「朋友」帶我在他們的國家旅行。他們告訴我那些著名景點的故事,也帶我走過他們小時候上學的那條路,和他們一起做家常菜,吃旅遊書上完全看不到的道地美食,認識的朋友都是生活中的朋友,而不是旅行中的朋友。

我喜歡這種透過「人」來了解世界的旅行方式。這是我覺得最深刻、最安全、最特別;體驗最多、思考最多、收穫最多的旅行方式。

回來台灣之後,隔了整整一年,我才開始把這些和不同文化互動的經驗在「人助旅行─交朋友、玩世界」部落格中寫下來,希望能夠把這樣美好的經驗跟更多人分享,教大家怎麼和世界互動。

我觀察到台灣的學生其實不是沒有國際觀,而是不夠國際化。我們從網路上都知道世界上現在發生什麼事,可是因為缺乏和世界互動的自信和勇氣,即使有國際觀,也沒有辦法將世界上發生的事和自己的生活產生連結。我認為的國際觀,其實就是對世界的主動好奇與關懷;而所謂國際化,其實也只是能夠不卑不亢去面對世界,和不同文化平等互動的態度而已。

長期以來,台灣教育中的國際觀都被菁英化了,好像得是一群英文講得很好的人一起坐在一個很高級的辦公室裡開很難的會,這樣才叫國際觀。但是我一直想要透過「人助旅行」的概念,來推廣一種「去菁英化」的國際觀,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國家的縮影,從最平凡的人開始,和他們做最不特別的事,藉此來感受彼此的異同,以及瞭解這個個體背後那龐大的文化、歷史、教育的內涵。人最好奇的終究還是人,如果你有一個烏克蘭的朋友,你在看國際新聞的時候,還能冷眼旁觀嗎?

但我並不是要鼓勵大家以功利的角度出發去認識外國朋友。有時候我會收到一些讀者的來信,一派天真地問:「我半年後就要到美國了,我也很想要像你一樣交朋友、玩世界,請問要怎麼樣才能在台灣找到美國朋友呢?」其實,我在認識這些不同文化的朋友時,從來都沒有想到我有一天會有機會到他們的國家去拜訪他們。我只是很單純的喜歡眼前這個人,想要多瞭解他們多一點而已。

我覺得,人助旅行,不是指坐上飛機那一剎那才開始;人助旅行,隨時隨地都可以開始。從生活中,試著去和不同文化的人對話、聊天。而人助旅行,也沒有結束的一天,只要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就是一直不斷學習,不斷瞭解世界,然後藉由和世界對話,更瞭解自己。

人助旅行的時代已經開始了,讓我們一起來交朋友、玩世界!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View all posts